是介波

维马 week 16: 雾

赛前两周:雾

我住高贵林,29层,高。窗子朝东,往外看,前景是树,远景是山,中间夹着一片洼地:Pitt Meadow。低地聚雾,十天里总有七八天,醒来,眺望,日出的逆光下,雾气像在一口大锅里蒸腾。

小时候最喜欢自告奋勇,揭开停火的蒸锅。水汽扑面而来,美味呼之欲出。所有太空科幻片都有这种镜头:飞船突破大气,一颗新星球在云雾后展露真容——多半暗藏杀机。

看不清的东西令人着迷。

离马拉松还远的时候,说起训练、配速、饮食、恢复、长距离、间歇跑……头头是道。就像人生机勃勃的时候,学业、事业、房子、车子、孩子……样样操心。可一俟比赛临近,雾霾就笼聚起来,就像人好似什么都明白,只有看不清死亡。

马拉松,无可模拟,无可预测,只有把头探进雾气那一刻,是一只抱脸虫,还是一屉小笼包,才见分晓。这是终极的危险,也是终极的魅力。

早年间给体育杂志写过稿。我喜欢务虚描摹气氛,不喜务实分析数据。因我有自知之明:做写手勉强算二三四流,做球探只能是六七八流。

马拉松亦然。我所知道的一切马拉松知识,合计不过几十美元书钱,三两天阅读时间(如果不介意知识产权,zlibrary能让你不花分文)。我写的一点技术文,纯粹是替懒人免费搬家。在小红书我什么都刷,就是不刷跑步技术贴,因我太知道那些旧家具是从哪搬来的。

和真正的“宜家”——那些写马拉松训练书的外国成名教练相比,几乎所有——“几乎”在这里只预留逻辑上的一个退步空间而不表达事实——中文马拉松训练书的作者们都是二手家具店主(地位远远低于至少不缺手艺的香河家具城),和小红书博主比,无非是门脸儿比较体面。

跑了十多年,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楚,为何训练明明一坨答辩,赛前到处乱转,结果睡眠贼好,跑出大pb;而一模一样的训练,练得贼好却无预兆崩盘;我试过各种周期调整,peak依然比女人的大姨妈还没谱;每次上起跑线之前,我都不知道跑什么配速。

我懂个屁的马拉松。我就是凭直觉抓一个计划,傻练,然后祈祷。

我倒是懂这个:几百个小时的辛苦磨练,不如一段没坡儿的赛道,一个气温适宜,无风无雨的好天气。pb就像供在家里的神龛,每天去拜一拜,心安。但傻瓜才指望它真保佑你。

还有两周。剑已铸成,只待打磨:马杀鸡伺候身体,自我解嘲伺候神经。塔可夫斯基在《潜行者》中云:

“僵硬与挣扎是死亡的伴侣, 婀娜与柔弱是生命的体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