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马训练 week 7
周一:am10k + pm10k
一天之内两次系上鞋带绝对不容易。在“16 +13”和 “10x2 +10”之间,我选择前者。
周二:5k热身 + 8k 101%~102%马配 x 2(中间慢跑5分钟) + 5k冷身
配速约3:50,介于马配和半马配之间,弱化版节奏跑。长间歇训练像挤牙膏,从每截快用尽的牙膏皮里尽量榨取,最后凑成一管新的。我原先只有一管tempo run的血,现在中间稍缓一缓,就能跑两管。关于节奏跑有句老话:老手跑半小时,精英跑一小时。我不是精英,但我的训练方式在竭力接近精英。
开局轻松,跑到一半时“有点”不想跑,跑到四分之三时“非常”不想跑,最后顶下来,是对的训练强度。
周三周四各10k恢复跑。本来周三想再跑一次double,懒了。
周五,85%马配,4:30,38k。
整个训练周期中单次跑量的上限。Meb Keflezighi说赛前你总该跑一次接近全马的距离,我同意。马拉松需要很多方面的信心:耐力、速度、力量、意志。把任何一项偶尔推向极限,都能筑下信心之堤。这像杀手电影里暗藏在墙后的武器库,你未必用得上每一把,但看到它们,便令人心安理得。
我见过各种训练法,各路高手,没有一个在长距离训练上妥协。即便是以长距离不超过26k闻名的汉森训练法,据我观察,用它的人都在偷偷(准确的说是摆明了)把长距离加足至少30k。
一个多月前刚换体系时,我已很不习惯用“中速”跑长距离。435跑20k都有点喘,膝盖也略感酸胀。现在用430配速跑将近三个小时,几乎没有任何“痛苦”。只是精神上有点疲劳。如果当天恰好有场马拉松比赛,我完全不介意再多跑4k,当个兔子。
长距离其实就是“炼神”。很多人都宁愿快跑20k,也不想慢跑30k。好像跑得越慢,反而越辛苦,越涣散。这不是错觉。人类快跑时是“逃生模式”,靠本能奔跑,精神自动化集中;慢跑时则是“狩猎模式”,类似于开车,要有意识控制身体,反而劳神。
故某种程度上,基普乔格和舒马赫应该拥有某些共通的特质。
周六,热冷身5k,1600m x 3,约3:25配。
前一晚没睡好,精神不好,自觉没有跑5k比赛的意志力,遂放弃parkrun。长距离翌日的速训,纯粹是为了刺激身体,避免训练过早“专项化”。不管是parkrun,还是各种距离的短间歇,我的原则:跑够5k就好。
想起来,1600m x 3曾经是我强度最大的速训,而现在只是状态不佳时“顺顺腿儿”的选择。
周日,16k轻松跑。